查看原文
其他

东亚家庭关系提倡隐忍与和谐,这位心理学大师却鼓励“对决”

叶克飞 欧洲价值 2021-08-01


在现实家庭中,有许多人们无法解决的悖论。


比如说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自立,但自立是什么?它本质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呈现,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意识,是无法做到自立的。因为自立并不仅仅是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澡自己照顾生活上的事情,它还意味着自我思考。当面对家庭矛盾、代际冲突和社会认知差异时,这种自我思考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


但对于许多父母来说,他们并不希望孩子有跟自己不同的想法,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于是就出现了一种非常搞笑的情况: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自立,但另一方面又极力限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就很难真正实现自立,反过来又会让父母担心……这就是一个无法解决的恶性循环。


对于人类而言,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场域,甚至是许多人的精神依归。但与此同时,它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场域。


在日本心理学大师河合隼雄看来,如果在面对家庭问题时,仅仅用“父母错还是孩子错”之类的简单是非判断,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在家庭问题上,并不存在标准答案,人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家庭关系。


书名:《家庭的牵绊:关于家庭关系的思考》

作者:[日]河合隼雄

译者:李晓理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0年4月

定价:49元



河合隼雄的《家庭的牵绊》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而且因为是媒体连载文章,成文时间更早,但书中描述的社会状态,却与当下中国极为相似。无论是夫妻关系,更年期父母与青春期子女间的代沟,兄弟姐妹间的攀比和争斗,代际之间的观念冲突,婆媳间的紧张关系等,都在书中呈现。


河合隼雄并没有试图给出答案,因为每个家庭面临的问题都不同。他只是试图指出每个问题的根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无论日本还是中国,家庭关系其实都被儒家传统所牵绊,也因此与西方家庭关系呈现迥异的形态。当然,二战后的日本,家庭观念发生巨大转变,从战前父权家长制主导的大家庭转变为独立小家庭,中国家庭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但即使如此,传统仍然有着巨大作用力。传统道德更强调“隐忍”与“和谐”,直至今天,许多中国人谈及家庭相处之道,仍然习惯强调“隐忍”的作用。但河合隼雄却提倡“对决”,因为“对决”本身就意味着沟通,而且是真实的自我表达,个性与个性的碰撞,只有这样的真正沟通才能解决问题。


书中的许多文字,直至今天仍然受用。


比如:


“家庭常被认为阻碍了个性的发展,但没有家庭的孤独又会破坏个性。当我们不偏颇任何一方,不去逃避生存中不可避免的悖论,并不断付出努力,就会意外地发觉存在于我们自身的潜力。这时,即使要做的事情比以前增加了,不但不会觉得累,甚至还更有活力。”


又如:


“只有把孩子当作一个拥有完整人格的人来看待,才会出现真正的和睦。极端一点地说,完整的人也包含了每个人的恶。冲突和争端无法避免,但正是经历了这些,人们才能相爱。”


还有:


“我认为现在的父母,比起铆足劲努力为孩子做到一些事情,反而应该学习‘即使能做到也不为孩子做’的爱的方式”。


在河合隼雄的构想中,一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既是独立个体,同时又是相互依托扶持的联合体。父母在尽好相应责任的同时不给子女施加额外压力,子女在感受到父母爱意之后回应相应的真实感受,妻子与丈夫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要互相体谅对方的付出和感受,每个成员之间互相包容体谅互补,维持关系平衡。


当然,即使如此,也不意味着这样的家庭就没有矛盾。河合隼雄坦言,没有一劳永逸解决家庭矛盾的办法:


“人类的幸福和生存方式,并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在于我们能多大程度诚实地思考及面对自己的人生。”


这句话看起来很老土,却是人间真实。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商务合作请私信联系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无法讲述的真相与无法和解的过去


在中世纪古城里寻找哥白尼


写作的最高使命是战胜谎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